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西山学校初中部 刘赛萍
小时候,听过一个“金碗银碗”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
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挑一样,回去送给自己的儿子。
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嵌着宝石的银碗;
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
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
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
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了。
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当他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了以后,不得不手端银碗靠沿街乞讨度日。
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靠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去变换点粮食,辛苦度日。
会打猎的儿子,多年磨砺了一身狩猎的好功夫,每天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穿有吃,其乐融融。
这个朴素的民间故事其寓意是深刻的,作为老师,如果我们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学生留下一些生产性的知识,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那么,在当下,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学生,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礼物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样东西。
第一件宝物就是阅读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正面的。这些东西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他的境界会更美好。
“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读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班在宿舍区和班级都设立了图书角。 另外我们还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发布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了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和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由于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为了取得胜利,同学们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也就巩固了阅读的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看到:在教室里读书的同学多了,追逐打玩的少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二件宝物就是“自由”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是一种选择力和判断力。孩子有能力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健康的东西,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所以它是一种力量。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似乎天然地知道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第三份礼物是“表率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想管好班级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象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承担班级管理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学生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班级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 做学生的敬佩班主任将使下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而老师用行动告诉孩子的,远比言语有用得多,古人说得多好,“言传不如身教”,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在外人面前你可能谨慎,可能伪装,孩子一般也看不到;而和孩子如何相处,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师生关系,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种关系,我们愿意把世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的学生。做为教师的我们是幸福的,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这就是每位老师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