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男子小曹今年19岁,是广安代市中学学生。行凶者是他的同班同学小甘,19岁,这个高三学生自己想自杀,但却因为害怕孤单刺伤同学“一起上路”。
上周四,舟山一所小学,一个在上五年级的小朋友因为老师在春游中将自己和自己不喜欢的同学分到了一组,从4楼飞跃而下,摔成重伤。
这样的例子屡屡见报于媒体,很多老师、家长不仅困惑,为什么这样的极端事例频频发生,难道不能“防患于未然”吗?
或许,只要家长、老师多一些注意,就能提前发现孩子的心理“症结”!
“我们刚收治了一个8岁的抑郁症患儿,什么都还没经历,就整天嚷嚷着没意思,不想活了,根本没办法正常生活。”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崔永华说。
我国到底有多少被精神障碍困扰的儿童?虽无确切数据,但部分省市或地区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却已让人触目惊心。在中国首次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启动仪式上,郑毅教授指出,以北京为例,1984年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 而到了2002年,仅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已达18.2%,翻了一倍还多。
“据估计,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郑毅教授强调。
郑毅教授曾接诊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原来学习认真、成绩比较好,逐渐变为不再认真、对学习马虎了事,整日精神萎靡不振,家长们仅仅以为是“孩子学坏了”,埋怨、指责,甚至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但都不管用。这其实可能是孩子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就像感冒前浑身发冷、嗓子难受一样。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很轻,如果不加理会,很可能会发展到严重的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视、自言自语,这可能就是“精神分裂”的表现了,最佳治疗时机可能也已错过了。那么,我们家长该如何评判自己的孩子心理是否足够健康呢?
看看心理医生给出的孩子症状自查表吧!
表现 |
诊断 |
支招 |
考试焦虑,面对学习困难紧张不安 |
可能是学习焦虑 |
帮助孩子正确了解自我 保护孩子自尊 不要过多施压 合理安排作业、测验、考试的时间、内容 |
不敢上台讲话,没有朋友,嫉妒他人 |
可能是对人焦虑 |
给孩子创造交友环境 |
没有朋友,自私、不合群、社交能力差 |
可能是孤独倾向 |
给予理性的爱 自己先成为孩子的朋友 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
什么问题都认为是自己的错 |
可能是自责倾向 |
允许孩子犯错 让孩子客观的评价自己 责怪孩子时要“对事不对人” |
戒心强,疑神疑鬼,过于敏感 |
可能是过敏倾向 |
尝试理解孩子感受 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项目和集体活动 和孩子共同探讨后果 |
攻击他人,情绪不稳,伴有品行问题 |
可能是冲动倾向 |
教孩子一些停止信号,控制自己 鼓励孩子运动 |
具体来说:
临床表现 |
1. 面对学习任务中的困难,紧张不安、慌乱惧怕 |
2.视学习目标为一种威胁而产生的害怕心理,往往反映在考试焦虑上 |
|
3. 面对不理想的学习结果和指责而产生的失败感、内疚感以至负罪感 |
|
对症下药 |
1.帮助孩子正确了解自我心理,家长可提供心理自测试题,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程度,了解自己的进取心、考试焦虑程度、意志状况,了解自己学习的习惯和方法,等等 |
2. 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焦虑,注意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避免对孩子施加对其自尊心有严重伤害的刺激。 |
|
3. 家长在辅导时要经常对孩子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改进辅导方法,不要向孩子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合理安排作业、测验、考试的时间、内容,针对自己孩子的特定能力水平提出相应要求,不跟其他孩子盲目对比 |
|
4. 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考试态度,掌握若干考试策略,如提高对考试意义的认识、考试时间的安排、检查策略的运用等等。
|
临床表现 |
1. 个体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和紧张不安 |
2. 性格孤僻,害怕交往,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自己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
|
3. 羞怯心理,一上讲台,语无伦次 |
|
4. 对别人的优势心怀不正,产生不悦、怨恨、恼怒 |
|
5. 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往往神经过于敏感 |
|
对症下药 |
1. 给孩子创造交友的环境,邀请孩子小朋友来自家做客可以作为第一步 |
2. 作出好榜样是很重要的,家长要用自己对邻居和周围同志的真诚感情影响孩子 |
|
3. 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不怕吃亏,当自己的孩子有拔尖的表现时,应该启发诱导、教育孩子多听听伙伴的意见、当自己的孩子和伙伴发生争吵时,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 |
临床表现 |
1. 感到自己没有亲密的朋友可以与之交谈,没有可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 |
2. 自私、不合群、社交能力差 |
|
对症下药 |
1. 父母应给予理性的、节制的爱。父母对待孩子应该从“爱”入手,同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德”育人。 |
2. 学着和孩子做朋友,家长们要卸下“高高在上”的长辈权威心理,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多与孩子做有效交流与沟通,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
|
3. 鼓励孩子积极与人交往,周末休息时,父母可允许孩子邀请多个同伴到家里共同生活、学习,实施“联合家教”。 |
临床表现 |
1. 认为失败是自己造成的,拖了集体荣誉的后腿 |
2. 当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主动将责任扯到自己的身上 |
|
对症下药 |
1. 允许孩子犯错,要求孩子样样都优秀,事事都成功,不允许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失败,这么做不仅有失公正,而且会让孩子过早丧失童心。 |
2. 帮助孩子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为错误找到更多的原因,当然这种原因一定要客观。 |
|
3. 责怪孩子时要把事和人分开。“你又把花瓶给摔碎了,你真是个坏孩子!”这样责备孩子,孩子就会把事情与自己的价值联系起来,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就不再有价值。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特别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没有瑕疵 |
临床表现 |
1. 戒心很强,爱哭,胆怯,担心,疑神疑鬼,小心眼儿,常担心别人打探自己的秘密或算计自己 |
2. 对身边发生过的事过于敏感,一有什么事就放心不下,长感到担心与不安 |
|
3. 在各种场合中都容易感到不安 |
|
对症下药 |
1. 父母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必须从调整环境,特别是从指导父母开始。有的父母过分担心孩子,因而孩子也容易养成过分担心的习惯。 |
2. 多倾听他们的诉说,接受孩子的感受 |
|
3. 鼓励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和多参加集体活动 |
|
4. 要平等真诚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与孩子共同探讨敏感事件的实际影响结果,帮助孩子重新解释敏感事件对自己的意义,从而不再地敏感事件感到敏感 |
临床表现 |
1. 带有一定的攻击倾向,如顶撞教师和长辈、损害公物或他人物品、搞恶作剧等 |
2. 带有显著的情绪色彩,多数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常因一点小事而使心情变坏。 |
|
3. 意志薄弱,缺少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控性,做作业、遵守纪律需经常提醒和督促 |
|
4. 常伴随品行问题,在家中极端任性,大吵大闹,摔东西,受训斥时仍嘻皮笑脸,表现出“不在乎”。 |
|
对症下药 |
1. 告诉孩子冲动的后果,当事情过后,你可以和孩子谈一谈。要冷静而又客观地告诉孩子,冲动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
2. 教孩子一些形象的停止信号,用信号控制自己,比如双手握拳或者右手的食指抵住左手的掌心,当孩子冲动时,它可以做这些停止信号,告诉自己要自制、冷静 |
|
3. 鼓励孩子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当孩子激动时,可以让他去参加一些他喜欢的活动,比如游泳、玩球。这可以减轻孩子心中的压力,让他冷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