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语文课中的“动”与“活” 浅谈课改教学心得 苏明娇
时间:2015-10-29 15:09:03 来源:
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阅读数:次 编辑:刘建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授课中体现“三维目标”,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一理念尤为重要。但是,纵观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在学生动起来的背后,还隐藏着学生被动、盲目、乱动等不和的现象。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这番话启示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课堂交流,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地由“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学生相互交流,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那如何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呢?让他们愿秀敢秀?结合课堂实际,谈谈一点显现的看法。
一:“动”在课前
学生要掌握好教师所教的知识,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这样,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那么,初中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要循序渐进。
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预习揭示和思考练习。在我们编的预习案里,每篇课文都有提示预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同步课文解析等工具书。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预习各种体裁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动”在课堂
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反对老师的满堂灌。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如果你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湮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知识,运用文本知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所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其次,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出色,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次,科学地评价学生
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随之而来的学习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上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
最后,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三、“动”在课后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教学同样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使学习资源丰富化。
(一)运用现代媒体,开发网络资源,为学习积累素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二)课外阅读应该确立“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学教材,而是应该以教材为中心,把教材作为一个点,全面辐射开来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地利用图书和期刊报纸资源。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吕先生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后记:西山学校通过素质教育、行为教育、诚信教育及挫折教育,培养了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团队意识。西山学校的校园环境优美,绿树荫荫,笼罩着新鲜的气息。西山学校在全国民办学校中排前十名。它是一所文武兼备的学校。校园里有着一群充满着青春梦幻的有志少年,我也是其中一员。同时学校培养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