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中科院心理所
又到年关,有些人拿年终奖拿到手软,不过也有人因奖励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心情低落。2015年2月8日,《华商晨报》报道一件奇闻怪事:半个月前,周丽所在公司准备评选年度优秀员工,评选分为两轮。第一轮由员工投出预选名额,接着由公司领导最后选出获奖者。首轮投票后,周丽以高得票率获得了同事的支持,让她十分高兴,本以为自己辛苦工作一年,又得到了同事的认可,领导肯定会选自己为获奖者。但事与愿违,周丽并没有被评上优秀员工。家人安慰和买衣服都没解决问题,短短两天里,周丽就患上“失语症”。看到周丽得了“怪病”,爱人带她到医院做了多项检查,结果身体并没有问题。根据心理医生诊断的结果,周丽性格中有凡事争先、苛求自己、要求拔尖的特点,如果需求得到满足,就喜笑颜开;如果现实中不被认可,就抑郁失落。单位领导得知周丽的情况后,给周丽补发了500元,并评选她为优秀员工。第二天,周丽的“病”好了一半,已经能发出声音了。那么周丽为什么会因为没评上优秀而失语呢?
心理解读:
周丽的“失语”并不是什么怪病,而是内心冲突情况下出现的一种转换性障碍,所谓“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人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且症状并不是由于身体真的出现了器质性病变。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除了不能说话,还可能表现为无法看见,不能行走或者无法睡眠等。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周丽的内心冲突。从新闻中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应”得而未得。周丽觉得自己一直工作努力“应该”评上优秀,同事也认为“应该”是她,可没想到在领导那里栽了跟头,有点煮熟了的鸭子却飞了的感觉,换谁谁不心塞呢。不过这件事对周丽的影响如此强烈,以致出现这种转换性障碍,很可能是因为周丽对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应该得到什么太过于执着,这在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中被称为:被概念化自我控制。
从小到大,我们渐渐将很多规条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如周丽的凡事争先,要求拔尖,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概念化”了。死守概念化自我下的规条,会把自己和特定的结果等同起来,比如自己必须评上优秀,因为自己就是最棒的;如果评不上就接受不了,因为我不是我了,内在冲突的强烈程度可想而知。如此一来,人就缺乏了适时而动,因情景而生的心理灵活性。
我们都有这种切身感受,生活是变化的,情景是多样的,没有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拿年终奖的评选来说,影响因素很多,如考核标准,政策倾向、领导偏好、名额限制、人缘好坏等等。概念化自我会导致一叶障目,让人看不到在“应该怎样”之外,其它结果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人丧失了对情景的敏感性,追求的是僵化的结果。如此一来,评优凌驾于人之上对内心有了强大控制,无奖便苦闷难耐,补发个优秀就能迅速好转。
那如何打破概念化自我的绝对控制呢?我们可以转换一种视角看待自己:我是超越特定想法、情绪、规则的存在,是这些东西发生的空间和舞台。就像你小时候家里有一面墙来贴奖状,加一张奖状你会欢喜,失掉一次你会落寞。概念化自我想把你和奖状划等号,可是你还可能是承载奖状的那面墙,见证了荣耀,也承担着失落。你并不依附于某张奖状,不管得失你都能岿然不动。在接纳承诺疗法中,这种自我感被称为观察的我或背景的我,作为一种稳定的存在,“我”可以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过年了,不仅仅是年终奖影响人的心情,亲朋好友相聚,比较之心难免,带着“我不等于年终奖”的精神去体验种种情景,感受那种超越具体内容的自我感觉,相信这个年会过得别有风味!